古琴,不仅是中国古老的乐器,同时也是古老、丰富的乐器,无论是从古籍记载伏羲作琴、神农作琴等传说。还是从舜定琴为五弦,文武王又各增一弦后定为七弦等,都反应了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
古琴。从长度来看,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,以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。从外形来看,面圆底扁,象征天地。从命名方面来看,琴身与凤身相应(也可说与人身相应)有头、颈、肩、腰、尾、足。古琴琴面上有13个用螺钿制成(贝壳)做的叫“徽”的圆点,就是音阶,它代表一年有12个月加1个闰月。从音色方面来看,琴有泛音、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,泛音法天,散音法地,按音法人,分别象征天、地、人之和合。
古琴从制作方面来看,它的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,根据木胚、髹漆、装配等工艺流程,可以大概概括分为十几道步骤。每个步骤中又有若干的详细方法,总体近百道工序,历时2-5年不等。
古琴制作传统技艺和工序
一:木料选材
历代古琴制作首重选择良材。面板宜选天然干燥的桐木或几百年的杉木,这样才能充分振动。底板选用坚硬的梓木,起反射音响的作用。面板均须纹理顺直、硬度适中,且无疤节和虫蛀。正所谓“选材良,用意深,五百年,有正声”。
二:外观造型
古琴的造型称为形制,即规范的形状制度。古琴形制具有丰富的动态变化。从古至今有记录的形制不下五十余种,现在常见的一般有:伏羲式、仲尼式、连珠式、落霞式、灵机式、蕉叶式、神农式、凤势式、洛象式、钟离式(鹤鸣秋月琴)等等。主要是依琴体的项、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。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。
三:槽腹结构
古琴的槽腹结构即共鸣腔结构,是决定古琴音色的灵魂。槽腹结构的大小、比例、造型以及所影响到的面板与底板各部分的厚薄尺度,包括由雁足分开的两个共鸣腔的固有频率、相互音程关系等,均对古琴音量、音质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,老的斫琴师对于音色、材质以及形制的不同,更能挖制出上佳的槽腹。
四:木胚装配
将古琴的面板和底板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,传统方式是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,待底板完全粘合,这样就构成了可以发音的共鸣箱。合琴后,镶嵌岳山、承露、焦尾、龙龈等硬木配件。配件安装须与琴面曲率合理配合,以期最佳弹奏效果。
五:木胚裱布
将古琴表面清洁,修补平整,上一道透明底漆后阴干。将浸泡稀释漆的麻布均匀裱裹在木胚上,最后阴干即可。
六:灰胎工序
用筛子把鹿角霜分别筛成粗、中、细三种规格。不同粗细规格的鹿角霜和大漆混合成粗灰、中灰、细灰。首先上粗灰,之后阴干。再打磨,局部补灰之后再阴干,再打磨。粗灰完成后依次上中灰及两遍细灰。步骤跟粗灰类似,且每道工序均须反复阴干、打磨、补灰。由于底漆和灰胎的干燥期都比较长,刮一遍灰胎要干燥10天左右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状态。故须相当的细致及制作周期。
七:琴徽安装
古琴琴面镶嵌的十三个琴徽,其功能在于作为泛音位置的标识,同时也为按弦取音提供了准确的音位位置。徽位的安设,是根据全弦长(指岳山至龙龈两个架弦点之间的有效弦长)分段震动的道理排定的。一般先定中间七徽的位置,然后依次向两边排列。
八:髹漆、擦漆工序
髹漆工序首先将大漆均匀的刷在琴体上,待阴干后打磨。然后再刷一遍大漆,再阴干。如此进行多遍,直至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。后在最后一次阴干后,用细号水磨砂纸打磨均匀。擦漆工序待新刷一层透明大漆阴干后打磨。然后反复进行“擦青”、阴干、打磨工序3-5次。擦青次数越多,漆面越光亮。若不擦青,刷完透明大漆直接推光的,则为亮光漆面。刷完大漆先打磨再推光的,则为哑光漆面。
九:推光工序
用人手、棉团、真丝团或头发团蘸取生植物油推擦10-20遍。反复摩挲,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。推光是一个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,其目的在于提高漆面的光洁度,褪去漆面的浮光,使漆面散发出内蕴之精光。以达到古人“漆光如镜”的要求。
十:雁足安装
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中部和尾部的两个共鸣箱,中部大的称龙池,尾部小的称凤沼。龙池凤沼,谓之上山下泽,象征天地万象。两者以两个雁足为界。雁足下方为足池。古琴的雁足位置应该是在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,这个点则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的和谐音程关系。
十一:琴弦安装
安装古琴的七根琴弦应按一定的顺序。传统的上弦顺序一般先上五弦,五弦定准后,依次六、七弦,先后缠绕在琴背右边雁足上,然后再上一、二、三、四弦,缠绕在左边雁足上。
十二:调音
弦安装后还须调音,使七根琴弦达到相互和谐,音色标准。如此,一张古琴才算制作完成。
斫制出一张优秀的古琴相当难得,不但制作周期漫长。还需要精良的材料和斫琴师具备高超的斫琴技艺、艺术审美以及相当的古琴弹奏水准,即使由同一名斫琴师在同一时期,使用同样的材料和工艺,最终制作的古琴音色也不尽相同。这也是古琴音色的独特奥妙之处。